搜尋
Change Language
許多豆科植物的生長與繁殖需仰賴與固氮菌(根瘤菌)的共生,這共生關係由六千萬年前的單一起源逐步演化而來。然而,此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會促進或減少植物分布範圍仍屬未知。 在這篇研究中,研究員探討並比較了3,500種非原生豆科植物中,有共生與無共生的物種拓展族群的模式。研究者藉由GBIF整合的分布資料,…
閱讀更多
一講到鯊魚,大家腦中出現的可能是大白鯊的血盆大口。要怎麼介紹這種聰明又強壯的古老生物(比恐龍出現的時間還早)呢?鯊魚有些什麼不為人知的特殊技能;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做,一起保護鯊魚。 這週末(編按:7月14日)是「鯊魚關注日」(Shark Awareness Day),今天來介紹英國插畫設計師 歐文…
科學家們對32個烏龜分類群做「超保守成分區域(ultraconserved elements loci)」的定序,藉以對烏龜的基因親緣關係(phylogenomics)做基因體大尺度的分析。他們探討烏龜的進化史,重建詳細的烏龜生命樹,反駁烏龜與蜥蜴和蛇類親緣較近的說法,而將烏龜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鳥…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的學習暨教育小組推動「一次一物種(One Species at a Time) Podcast」,目的是利用大百科的權威性物種資訊以提升全世界社群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及對生物多樣性科學的參與。這些podcasts是由麻州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資助、大西洋公共媒體製作、科學…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 在2014年1月27日宣布釋出「特質資料庫(TraitBank™)」,這是一個全面性、免費、開放和可存取的數位化典藏,提供物種和分類群的特質、尺寸、互動情形及其他資料,目前已累積取自27個資料來源的300多萬筆紀錄,涵蓋272,720個類群的250多個屬性(attribu…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將於2014年6月23-27日在墾丁舉辦第三屆亞太珊瑚礁國際研討會(2014 APCRS),此次大會主題是「亞太地區珊瑚礁於海洋變遷下之挑戰」,將有10場專題演講、19場小型研討會及壁報展示等活動。第一屆大會於2006年在香港舉行,吸引了250位與會者;2010年在泰國舉辦的第二…
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詹雅帆,於2009年在基隆東北部沿海發現一個浮游生物,2010年時確定為新屬、新種的眼蟲,並將之命名為「Keelungia pulex (基隆屬蚤狀眼蟲、蚤狀基隆蟲)」,新物種論文被登上2013年1月份歐洲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聯合國為增進全球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認識與了解,宣布2014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5月22日,主題為:「島嶼生物多樣性」。島嶼及其沿岸海域組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常擁有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有物種,同時也是6億島民(世界人口十分之一)民生、經濟、福祉和文化認同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鼓勵所有締約國…
一個法、俄研究團隊最近在西伯利亞苔原永凍土裡發現已冰封3萬年之久的巨病毒並使之復甦。雖然此巨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似乎只會感染變形蟲,但是科學家們擔心在已經迅速升溫的北緯地區日益增加採礦和石油鑽井工程,可能會干擾到處於休眠狀態中而改天會被證明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有關此巨病毒的…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4年3月3日宣布:科博館研究人員黃興倬2月下旬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潛水發現的海膽,經科博館長年研究海膽的人員李坤瑄鑑定,證實是台灣海域的新紀錄種「光棘冠海膽(Lissodiadema lorioli)」,此發現使墾丁海域至目前發現的海膽種類增至24種。 詳…
現存的硬骨魚類中有6千多種在背鰭和尾鰭之間具有脂鰭。科學家分析了55科186屬620種魚類脂鰭的骨骼結構以了解脂鰭起源,發現這些常被認為是痕跡器官的魚鰭在多個魚種中一再的、獨立的產生,是趨同演化的一個明顯例子。脂鰭似乎也會一再的、獨立的進化成內骨骼骨板、前棘和鰭條,可藉以探討脊椎動物附肢的演化經過…
人類使用肥料改變了草原的營養循環,又改變了草原上食草動物的群落,這些作為對全球草原生物多樣性影響甚劇。一項由50多位科學家利用5年時間在6大洲40個草原所做的研究,發現有個方式能抵消人為的威脅:讓草食動物啃食生長快速的草類。這些草類在過度施肥的地方因生長快速使陽光照不到地面而相對具競爭優勢;但草食…
一個原生於西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半翅目昆蟲“紅肩美姬緣椿Jadera haematoloma (Herrich-Schäffer, 1847)”,於2012年被發現在高雄市已經建立了族群,之後在台南市也發現了族群,在嘉義縣則已經發現了一隻,寄主植物為無患子科的倒地鈴和臺灣欒樹等。這是此物種在亞洲…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學生紀思華、余綺榕、劉旻瑄分別於臺灣的醃菜心和原料的花椰菜中,發現一株新種及新亞種的乳酸菌,決定以「福爾摩沙」為名將新種菌命名為Lactococcus formosensis sp. nov.,以「台灣」為名將新亞種乳酸菌命名為Enterococcus saccharolyti…
一隻50多歲、體長近1公尺、取名為「卡卡」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已於2014年4月2日在桃園觀音濱海遊憩區被放回大海。卡卡是於1月24日在台電桃園大潭發電廠進水口附近被發現,當時牠身體虛弱、蓋滿淤泥和海藻,由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團隊將之運回海大,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照顧後逐漸恢復健康…
1984年在高雄中洲海域採集到的一尾擬鱸屬魚被海生館何宣慶博士發現是新種,為感謝對臺灣魚類研究多所貢獻以及提供此魚正模標本的中山大學莫顯喬老師,新種被命名為Parapercis moki(莫氏沙鱸),並已發表在2013年Zootaxa期刊上。 Zootaxa期刊原文:Redescript…
由60多位專家於2012年首度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海洋健康指數」,是利用指標評估各國和各屬地的海洋健康狀況,評估面相包括海鮮供應、漁業就業機會、海洋自然資源、儲碳能力、海岸保護、海岸生計、觀光與休閒、在地意識、潔淨水質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等十項,評估地理範圍是各國專屬經濟水域(EEZs),時間…
生物學家會採集存證標本以確認一個物種的存在,博物館收藏人員也會採集標本放置館內,但是這些傳統的做法對於那些瀕危或是先前認為已經絕種的動物卻有導致其族群滅絕的危險。刊登於2014年4月份Science期刊的一篇文章呼籲大家使用新的、非致命性的技術來確認一個物種的存在,包括利用高解析度的攝影取得影像或…
有實驗曾顯示增加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對珊瑚礁魚類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長期生活於二氧化碳濃度高的自然環境裡,魚類會不會適應呢?一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的天然二氧化碳泉海域做的研究,發現在此酸化海水內的珊瑚礁魚類其仔稚魚改變了對天敵的反應,牠們會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並呈現較大膽的行為,而且這些行…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學生施雨伸於2011年11月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進行螢光蕈分類調查研究時,發現了一小型的螢光蕈,經由形態和 DNA 序列比對,確定為一新種,命名為墾丁小菇(Mycena kentingensis),並且已在實驗室內人工培養成功,從菌絲生長到出菇僅需要 5 週時間。這是全世界已知…